道口錫器,又名點錫或點銅,為道口傳統手工業產品。在《中國地圖冊》中被列為省有名傳統產品。
道口錫器始于清。縣志記載:清乾隆年間,山西洪洞縣劉老藝人,在道口開設“同太”號錫店,距今已有300余年歷史。老藝人來道口經營錫店后,生意興隆,便收徒傳藝。這些徒弟學成后都自成一家,另立門戶。19世紀30年代統計:道口錫器僅北街有9家,藝人達130人以上,有名望的有“聚勝錫店”、“興盛錫店”和“同興店”等,大錫店年產錫器約5000斤,小錫店年產錫器約3000斤,其質量達到七成錫以上的打“點銅”字號。道口鍋器原來主要以廣錫為原料,品種有茶器(茶壺、茶碗、茶盤),酒器(酒壺、酒杯),祭器(香爐、燭臺),生活用具(燈、湯壺),裝飾品(花瓶、包創缸),這些點錫品,制作精巧玲瓏,美觀耐用。
道口錫器白如銀、明如鏡,其特點是:泡茶不爛,且增香味,長期裝酒,酒味不奪,放于潮濕處,色質不變,質地堅固,不易扁碎,使用日久,聲仍宏亮如銅,若年久有失光澤,用白布擦之,仍復如新。舊時,凡來道口的游人,視吃燒雞、買錫器為一大樂趣。
道口錫器,滿中外。1914年參加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萬國商品大賽。道口錫器,這種古老的打錫工藝仍然沿襲到今。但是因為技術進步,今天的錫器制作在工藝上已經有了較大的突破,很多手工操作已由機器替代,生產效率大大提高,產品的精美和外觀也大大改善。道口錫器,同興錫器等一系列的錫器商標,已經由國家商標總局批準通過。受國家法律保護,生產經營。
道口錫器被河南電視臺授予“河南電視臺上榜品牌”、“誠信品牌企業”、“消費者滿意品牌”、“推薦全國加盟品牌”等榮譽。
董事長、所長王韶君被中國創品牌企業聯合會評為“中國創品牌優異企業家”稱號。
錫器業的發展也積累了它的行話,比如錫匠同行之間互稱易丘而不叫錫匠,叉刀叫老鼠尾、火爐叫獅子頭、錘頭叫虎頭、剪刀叫仙鶴嘴、鐵架叫象鼻、化錫鍋叫笠帽、地平板叫蝴蝶板、蠟燭臺叫耀臺、茶壺的統稱叫雙環、粉盒叫撲粉、奩燭臺的統稱叫同釘、壺結子叫搖的、用錫鑲框的鏡子叫手照、拭頭碗叫香缸、胭脂盒叫脂鈿、泡花碗叫仰天、錫瓶叫大肚、條壺叫撣嘴、酒壺叫踏癟、錫盤叫事件、 燭臺、香爐及花瓶叫五事、燭臺與香爐叫三事、鍋叫蒸萬。比較難以理解的還是錫器業對點銅一詞的不同傳承解釋,比較流行的有加銅說、加鉛說、加銀說、焊鑲工藝說,筆者曾電話向《中國錫器圖錄》一書的作者董維微先生請教,他表示謹慎、不便過早下結論。筆者還曾向浚縣收藏家協會秘書長何改新先生請教,何先生也不敢下結論,不過他向筆者提供了種類說,即錫分六品:
一、點銅
二、畢甲
三、粟米
四、羊皮白
五、刀鉤
六、烏圓。
點銅者蕉葉紋好,畢甲竹葉紋次之,粟米……又次之……,以上三品用現代術語來說含錫量達到95%左右。
在中國近現代史上,道口鎮是我國民族資本主義發源地之一,其錫器手工制造業在國內影響巨大,無數民間手工業者得益于此鎮,在此打工,終其一生。他們你來我往,先先后后,共同打造了中國制錫遠近聞名的鎮,人文意義上的錫都。
道口錫器由于產于豫北,所以其造型圖案基本保持了中原風格,比之南方錫器稍欠細巧,但卻體現出北方、中原器物的敦實與耐用感,特別是清末民初在道口工匠藝人手下,東西南北、古今中外器形款式在錫器制作中進行了大膽結合嘗試創新,并形成了特殊時期的地方風格……道口錫器古樸大方,明亮如鏡……,年久的錫器發色深沉凝重(用白棉布打磨或用西紅柿切片擦拭后洗凈可光亮如初)……,它們從農耕社會伴隨我們進入信息時代,雖不能言語卻似乎在訴說著先人的喜怒哀樂。
中國相聲大師劉寶瑞的單口相聲《化蠟扦》說的是關于錫器的故事,值得關注的是:他在相聲中特別提到的是“道口錫器”。